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尚勋:应对中国的产业转型升级 韩国需要开发更有竞争力的出口产品

图片来源:主办方供图

“随着中国经济、科技、贸易实力提升,中韩的贸易结构正发生扭转,2023年韩国对华贸易首次转为逆差。”

10月29日,2024中日韩(成都)中小企经贸交流会在成都举行,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尚勋在现场表示,随着中国产业升级的进程,中韩两国在尖端产品供应链上持续形成互补性结构。应对中国扩大内需政策、供应能力强化,韩国需要开发出适合中国产业转型的新出口产品。

中国的角色转变:从生产基地、出口市场到中间商

李尚勋表示,中韩经贸关系中重要数据的变化,在韩国引发广泛关注。

根据韩国贸易协会统计,2023年中国自韩国进口额为1625亿美元,较前一年骤减18.8%,这也导致韩国对华贸易出现180亿美元的逆差,系中韩建交31年来首次。

要知道,中国长期以来是韩国的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国,2018年韩国对外贸易顺差中有80%来自中国。

李尚勋认为,急剧的变化,离不开中国产业升级的影响。在1992年两国建交初期,韩国进入中国旨在降低生产成本,看重对中国较低工资人力资源的利用;到2000年以后,韩国的注意力开始转向中国市场。而如今,中国已经成为韩国重要的中间商品进出口合作伙伴。

“在出口市场上,中国扮演的中间材料供给者的角色尤为突出。”李尚勋表示,若将大众贸易按技术水平划分,中国以尖端产品为中心的对韩贸易结构不断加深。中国产业升级所必需的产品供给对中国经济升级作出了巨大贡献,中韩两国也在尖端领域持续形成互补性结构。

数据显示,中韩贸易中,中间产品比重常年超过70%,说明两国依赖度非常紧密。以2023年为准,韩国对中国出口的83.6%、对中国进口的65.3%是中间产品。

这种高度依赖的关系目前仍在维持,但韩国对中国的依赖度有所上升,中国对韩国的依赖度逐渐缩小,导致中韩双方进口依赖的不对称性逐渐扩大。据韩国贸易协会数据显示,2017年-2023年,中间材料出口中中国所占比例由29.5%下降至23.9%,中间材料进口中中国所占比例由25.5%上升至29.4%。

适应中国需求变化,从以制造业为中心到共同扩大服务业合作

韩国作为外向型发达经济体,高度依赖海外市场,因而也被称为全球经济的“金丝雀”,其进出口数据是观察全球经济冷暖的“风向标”。观察韩国的对外经贸策略,对研判国际经贸的未来走向有重要意义。

李尚勋认为,从中长期来看,中国的科技自主创新、核心零部件开发、自身供应链构建、产业升级、新产业培育,将使得中国独立供给能力增强。这意味着,韩国在中国市场将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,导致韩国对中国出口减少,韩中关系进入结构性转型期。

对于韩国这样的发达经济体而言,考虑到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,应主动拥抱中国的发展机遇。

应对中韩依存关系结构的大转变,韩国应开发符合中国产业高度化的新出口品种,提高高端消费品和服务领域的竞争力。

当中国从出口转向内需,韩国应确保自身供应能力符合中国需求变化,加强与中国在AI、生物、医疗器械、新能源、机器人、新材料、半导体制造设备等高端产业上的合作,探索服务业的共同需求。

同时,在尖端材料/零部件/设备等产业上加强彼此的供应链联系,扩大企业的相互投资,完善合作关系。

李尚勋特别提到,未来双方在制造业之外,面向服务业的巨大合作空间。在李尚勋看来,随着中国国民收入增加,中国中产群体将不断扩大,从而刺激民间消费的增加,在化妆品、食品饮料、旅游、保健医疗、养老、文化、休闲等方面的需求将逐渐增加。

相应地,中韩需要在过去以制造业为中心(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商品贸易占比85%以上)的经济合作模式上,扩大服务领域的经济合作。此外,应对中国生产成本比较优势的减弱,中韩应探索共同进军东盟、中亚等第三国市场,打造第三国海外产业园区,持续供应链合作。

展望未来,李尚勋表示,“我们希望和地方政府强化合作,建设中韩产业园,投入零部件和装备的产业聚集区。也希望在供应链方面,两国能够共同完善彼此合作和调整的机制。”